当前位置: 

晋中市Rh阴性献血者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调查

作者:超级管理员 2012-08-25 12:27:13 来源:浏览量2927

作者:马惠兰,李 芳 作者单位:晋中市中心血站 h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具多态性的血型系统之一,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,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、新生儿溶血病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[1]。

Rh阴性血型分布情况的调查及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有利于建立完善的Rh稀有血型档案,有效地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,为临床安全及时供血提供保障。对晋中市Rh阴性献血者的比例、血清学表型及血清不规则抗体进行了调查研究,报告如下。 1、资料与方法 1.1 一般资料 晋中市无偿献血者样本共86 534份。

1.2 主要试剂与仪器 抗D(IgG)(英国Celliance公司和美国Immucor公司);抗A、抗B标准血清(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);抗D(IgM+IgG)、抗C、抗c、抗E、抗e、抗人球蛋白(加拿大Dominion Biologicals Limited公司);凝聚胺介质试剂(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);筛选红细胞(上海市血液中心);KA2200型离心机(日本KUBOTA公司)。 1.3 方法 1.3.1 RhD阴性筛选及确认 用抗D试剂(IgM+IgG)采用微量板盐水法对所有样本进行初筛,阴性标本用不同来源的IgG抗D做抗人球蛋白实验进行确认,以排除弱D和不完全D。

1.3.2 抗体筛选 使用筛选红细胞,采用凝聚胺法对所有Rh阴性标本的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。 1.3.3 Rh血清学表型鉴定 分别用抗C、抗c、抗E和抗e试剂对Rh阴性标本进行血清学分型。 2、结 果 2.1 Rh阴性检出率 86 534份标本中共确认Rh阴性者286 例(约为0.33%),其中检出血清含有不规则抗体的标本有2 例(约为0.7%)。Rh阴性献血者中ABO血型分布的结果:A型84 例(29.4%),B型79 例(27.6%),O型98 例(34.3%),AB型25 例(8.7%)。 2.2 Rh阴性献血者血清学表型分布结果(见表1)表1 286 例Rh阴性献血者血清学表型分布(略) 3、讨 论 人类RhD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仅次于ABO血型的重要系统,也是最为复杂的血型系统,发现于1939年[2],Rh血型基因位于人类1号染色体短臂1P34.3~1P36.1之间,包括2个紧密连锁高度同源的RhD和RhCE基因,各由10个外显子组成。RhD基因编码RhD多肽,RhCE基因编码RhC/c和RhE/e多肽[3]。Rh血型系统的5种主要抗原D、C、c、E、e中,D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抗原性,其次是E抗原,个体红细胞表面能检出D抗原即为Rh阳性,否则为Rh阴性。本文在86 534 例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Rh阴性者286 例,其中A型84 例,B型79 例,O型98 例,AB型25 例。从结果可以看出晋中市无偿献血者Rh阴性血型频率为0.33%,符合汉族人群Rh阴性分布比例(0.2%~0.5%)[4],其中AB型Rh阴性占比例极少,更为稀有。为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,对Rh阴性献血者还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选,286 例Rh阴性献血者中共检出不规则抗体2 例,约占0.7%。唐朝晖等[5]报道汉族人群中E抗原阴性者约占70%,产生免疫抗体的几率较抗D多,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。对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液,可以使用洗涤红细胞,从而避免血源的浪费,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Rh阴性献血者的血清学表型分布结果表明,各表现型分布极不平衡,以ccdee多见,占54.5%,Ccdee次之,占30.8%,其他表型比例较低。随着Rh血型研究的不断深入,已有Rh表型的基因分型技术,但与之相比,血清学分型操作简便快速,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设备,目前仍然在输血前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我国Rh阴性血源稀少,为适应临床输血发展的要求,建立一支稳定而具有详细资料的Rh阴性献血队伍是血站的一项重要工作,开展Rh阴性献血者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调查,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,也为发展Rh阴性冰冻红细胞技术、解决血液供需矛盾、满足临床用血需要提供了有力的保证。 (本文曾得到晋中市榆次区中医院段艳珍副教授的指导,谨此致谢!) 【参考文献】 [1]左宏莉,何智,罗广平,等.RhDⅥⅢ表型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[J].中国输血杂志,2008,21(3):174176. [2]兰炯采,肖鲲,王从容,等.中国汉族Rh阴性个体D基因完整者与C基因的关联调查[J].中国输血杂志,2008,21(3):162164. [3]周华友,兰炯采.人类Rh血型系统研究进展[J].中国输血杂志,2004,17(5):211214. [4]王钢,金锋,蓝建崇,等.广东汉族人群Rh.MNSs.P.ABO血型系统抗原分布[J].临床输血与检验,2003,5(1):2829. [5]唐朝晖,刘宝庆,方丽华.IgM、IgG抗E导致配血不合1例[J].中国输血杂志,2000,13(3):191193.